高中速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速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速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打点计时器,知道打点计时器可以通过纸带记录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能够进行纸带的处理。学会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通过纸带处理,发展逻辑思维和信息获取能力。
3.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提升独立精神;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交流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的'实验原理及步骤。
【难点】理解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打点计时器测量出某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原理
2.测量步骤
提出问题(直接提问):清楚了实验原理之后,我们思考一下具体的实验步骤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组织同桌之间讨论并书写实验步骤,选取最优方案在班级内进行分享,由此确定实验步骤为: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纸带装好。
2.启动电源,用手水平拉动纸带,在纸带上打出点迹,然后关闭电源。
3.取下纸带,选出待测点,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3. 测量步骤
提问(直接提问):大家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测量,测量后老师想找人分享一下测量出的数据。
问答:学生测量,教师巡视,由学生汇报测量数据,教师总结评价。
(三)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一纸带,学生进行测量纸带上某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生活中其他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四、板书设计
高中速度教案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
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
原因:
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
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解题规范。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会进行速度单位换算;
3、会进行简单的表格设计:
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义。
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重点:速度的定义及理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
器材准备:刻度尺,纸锥、秒表(或手表)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指导观察书P108图5—17指导观察学案中的图片问:甲乙两位同学在各自的小区内跑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简要介绍单位时间介绍速度单位板演单位换算分析例2指导观察书P109图5—20指导观察速度表指导完成P110活动板演书P110例题指导完成例4指导阅读P110生活物理社会思考:猎豹怎样才能追上鹿说一说谁游得快,并说明怎样比较的读一读,写一写根据定义尝试写出速度公式学生练一练学生分析了解一些物体的速度说说你获得的信息思考、讨论、交流形成方案并实验完成例4阅读书P110生活物理社会创设问题情景,引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并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为导入速度作铺垫建立概念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了解复合单位的.换算方法通过思辨理解速度定义巩固复合单位的换算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尝试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用简洁合理的方法记录活动数据、巩固仪器使用了解解题规范中的物理意义即时训练反馈情感态度价值观
板书设计:速度
一、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2、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5、测量
作业:巩固练习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采用静止图片观察及分析,较教材上设计的观察纸锥降低了难度,学生能够很快从观察图片中获得时间和路程及相关信息,很快切入主题。
二、重视单位换算的物理意义构建及训练,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习中单位换算掌握较好,达到教学目标。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在测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由于该实验重在过程而结果不是重点,所以经过引导,学生能够针对活动过程中的困惑提出相关问题。
四、从解题规范来看,学生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习中都能重视物理意义的构建及应用。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由于选用静态图片代替教材上5.4活动,跟平行班比较,学生在速度概念建立及理解上略有欠缺。具体表现在学案中例2的分析上。
二、重视例题规范的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忽略物理意义,变成单纯的习题训练。
基于以上成功及不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物理教学的脉络逐渐清晰:
一、重视教材,利用好教材,尽最大努力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重视概念构建及理解。
三、继续重视物理问题解决中的物理意义的构建和应用,在应试和素质之间寻找平衡点。
高中速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抽象概括的过程,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式、方向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会根据速度变化的方向判断加速度的方向并结合速度的方向判断运动性质。
3、学习并体会用物理量之比定义新物理量的方法。
4、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会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实例。初步体会变化率对描述变化过程的意义。
5、通过生活中有关加速度的利用和危害防止的实例,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熟练应用加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展示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的`起步与刹车的数据表格,学生回答如下几个问题:
1、是否能用谁的速度大描述上述过程中汽车和电车运动的不同;
2、是否能用谁的速度变化大描述上述过程中汽车与电车运动的不同?
3、应该用什么方法描述它们运动的不同?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课题。
(二)新授
1、加速度概念的引入
针对上述遗留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起步和刹车过程,都涉及到了哪些物理量?进一步通过观察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联想到速度的定义,并根据类比的方法,采用比值定义的方式,得到加速度的定义式。与此同时给出单位,介绍其物理意义,拓展变化率的含义。
2、加速度的方向
通过计算表格中各组的加速度,引导学生发现加速度的正负值,从而引入方向的判断。结合运动速度的变大或减小,建立加速度的方向与运动变化之间的联系。
引入矢量表示的形式,并对起步加速过程进行矢量作图演示。学生根据演示,尝试用矢量作图方式解决刹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同时提醒学生,矢量计算要先设定正方向。
在综合代数与矢量作图的基础上,对加速度的方向作出明确说明,即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3、加速度的含义
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则加速度大?
2、速度变化量大,则加速度大?
3、速度变化快,则加速度大?学生回答总结,明确加速度的大小只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与速度的大小或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因果关系。
(三)巩固
出示练习题,已知汽车末速度、运行时间和加速度,求其初速度。
(四)小结
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教师适时归纳补充。并引用电车数据,解释引入“国标”的必要性。
(五)作业
搜集资料,关于飞机、高铁、赛车、猎豹等不同物体的速度数据,并计算其加速度大小进行比较。
五、板书设计
高中速度教案4
教学过程
一、速度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
?8m/s
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常用单位还有:km/h(或km·h)、cm/s(或cm·s)。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
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5).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理解:(1)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2)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
(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某一位置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该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
师:以前我们学过,匀速直线运动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等。瞬时速度既然是矢量,就有大小和方向。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三、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师: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 生:??
师:不是。例如,沿闭合圆周运动一圈,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但平均速率并不等于零。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表示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
师:速率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 生:标量,因为它表示的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师:还要注意平均速率并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学生阅读】
让学生阅读16页“常见物体的速度”,增强感性认识。教师强调要注意括号中的单位。
【说一说】
让学生阅读17页“说一说”,进一步认识、理解比值定义法。
【速度与现代社会】
让学生自己阅读17页——18页“速度与现代社会”,了解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联系。
【本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速率,要注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间隔△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而瞬时速度精确描述了物体处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特别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式以及与时间的联系。
课堂巩固练习: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C D)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
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 v是指瞬时速度 D. 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中射出,v是平均速度
【例3】下列对各种速率和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 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 瞬时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 匀速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D.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4】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从A经B到C,又返回到B,其中AB=BC,若A到B的平均速度为2m/s,从B到C的平均速度为4m/s,从C返回到B的平均速度为4m/s,则:(1) AC这段的平均速度? (2) 全程A到C再返回B的平均速度?
【例5】物体由A点沿直线运动到B点,前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时间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若物体前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后一半位移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例6】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全过程的位移s=120m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高中速度教案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物理1》(鲁科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完成。这是第二课时加速度的概念学习,在整个共同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的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牵涉到,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必修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将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这一课时的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三、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理解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确定方法,会区分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
3、会用v-t图像求加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及多媒体课件对生活实例中运动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感受,用类比的方法探究推理,强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比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二)难点:
加速度的矢量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情景1:播放城市中繁忙的交通景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即运动物体具有速度。
情景2:播放公路上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
情景3:播放轿车启动和火车出站时启动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
问:轿车的启动与火车的启动有何不同?
(二)学情预设
学生回答可能有多种情况,例如:
1、轿车比火车运动得快。
2、轿车启动所用的时间短。
3、轿车的速度改变得更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肯定,经过提示、点拨,得出轿车与火车启动过程中速度改变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4.新课教学
(1)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
教师问:物体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如何来定量描述物体的速度改变的快慢呢?用多媒体展示同学们所采集的熟悉的4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视频。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的速度改变快,谁的速度改变慢(表1)。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来概括总结规律,锻炼分析能力,让学生联想类比前节课我们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变化(运动)快慢的,实现物理学方法的迁移,学习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与方法。
教师问:甲、乙两物体谁的速度改变快?
学生分析:甲乙两物体经历的时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3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20m/s,得到乙速度变化快的结论。
教师问:乙和丙两物体谁的速度变化快?
学生分析:乙、丙两物体的速度变化量都为20m/s,但所用时间不同,乙用时2s,丙用时100s,乙所用时间少,速度变化快。
教师问:甲、丙两物体速度变化不同,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如何比较它们的速度变化快慢呢?
学生分析:可以用速度变化除以时间,得出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并指出这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4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1.5、10、0.2、0,由此来看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2)得出加速度的概念
①定义:
物体的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比值,叫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识链接]加速(动词)
加速度(名词)
利用英文单词词性变化帮助理解加速度的含义。
③单位及符号:
[知识链接]死亡加速度
西方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500g(g=10m/)这一数值,以警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那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因为,一般车辆碰撞时间极短,大多为毫秒级。例如,两辆摩托车时速20km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毫秒级,能产生多大的加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以上内容和动手计算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进一步理解骑摩托车要戴安全头盔,乘坐轿车要系安全带的道理。
(3)深入理解加速度
①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
例,A车在2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1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B车在3s的时间内速度由10m/s变为2.5m/s,则它的加速度是多大?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感受,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自主认识到加速度只有大小还不能说明具体问题,要说明具体问题一定需要另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即为加速度的方向。然后从公式角度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关系。最后让学生分别做出A、B两物体的初、末速度图示,通过图示法确定出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总结出加速运动和减速运
“加速度”教学设计动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关系: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②加速度和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关系
讨论:课本26页“讨论与交流”,思考下列问题。
a.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b.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c.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d.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e.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f: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课件:火箭发射升空过程)
③v-t图像中的加速度
在表2中任选一组数据用描点法画出运动物体的v-t图像。
[设计意图]给出一个匀变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及对应时刻表格,让学生用描点法动手画此物体的v-t图像,锻炼运用图像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说明速度图像中直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建立并理解加速度概念,在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时低台阶,然后步步登高,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从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可以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速度教案6
一、教学背景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者来学习,以加深理解加速度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速度概念、物理意义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知道加速度的公式、符号、单位。 ⑵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一些生活事例,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顺暢地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2、在与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的同时,适当加入几道针对性练习及能力提高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加速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研究性课题,能让学生领略到生活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二)难点:
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和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那在生活中是不是只需要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就足够了呢?比如,某人想买一辆汽车,现在又两款汽车,A车和B车。这两款车除了在启动性能和制动性能外其他的性能几乎相同。其中A车从静止加速到10m/s需要4s,而B车需要5s;A车从10m/s减速到静止需要1s,而B车需要1.5s。从启动和制动性能上看,A车要优于B车。在上面我们所比较的是A,B两车的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两车运动的快慢。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那么这个量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的——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1)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2)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速度的变化,既有大小的变化,又有方向的变化,所以他是一个矢 量。
(3)有大小,有方向;通常用字母v来表示
(4)大小:v=vv0;
(5)方向:矢量运算。(通常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例:一物体,初始速度5m/s,方向向北;末时速度5m/s,方向向南;求速度的变化量? 以向北为正方向,初速度v0=5m/s,末速度v=-5m/s
那么v=v-v0=(-5-5)m/s=-10m/s,方向:向南这里负号的意思是与正方向相反。
(6)加速度
例子:A物体在100s内速度由静止加速到100m/s,B物体在1s内速度由静止加速到10m/s, 问:那个物体速度变化的快一些?
答案是B物体。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A物体的速度在1s内变1m/s,而B物体是10m/s. 通过上面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加速度的定义。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v,单位:2 st 矢量性: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
例:将上面的例子中加上t=10s,求:加速度? 定义式:a av10m/s==-12, 方向:向南 st10s
(7).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
我们之前学过x-t图像,我们知道在x-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的是速度;那么同理我们可以得到,在v-t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的是加速度。下面让我们来证明一下:
斜率=v2v1va tt2t1
那么,我们学v-t图像的意图是让大家能够从v-图像中判断出物体的的状态。
下面,我给大家一个v-t图像,大家来判断一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OA段:以加速度为2s2做匀加速运动
AB段:以速度v=4m/s做加速度教学设计匀速运动
BC段:以加速度为4s2做匀减速运动
(二)教学总结
1.速度变化量是个矢量;
2、加速度是个矢量,大小av,方向与v相同; t
3、我们要学会在v-t图像里得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板书设计
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高中速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明确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和三种宇宙速度的数值。
2.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经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和现代科技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宇宙速度。
【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课前在多媒体上展示卫星发射的`视频,让学生思考卫星发射的过程中需要燃料提供很大的速度,那么如果发射速度不同对于卫星会又怎么样的影响?学生产生疑惑,由此引入新课《三种宇宙速度》。
(二)新课讲授
1.第一宇宙速度
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卫星的运行速度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经过对于前面开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得出高轨低俗,近地卫星的速度大于原地卫星。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对于绕地卫星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近地卫星的特点进行求解。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出地球的质量、半径等相关条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列出速度,学生经过代值计算能够得出第一宇宙速度的数值,教师强调其名称和物理意义。
2.第二、三宇宙速度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教材中的动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种卫星的轨迹区别,就此介绍第二、三宇宙速度的数值和意义。
(三)巩固提高
教师采用表格连线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回顾总结本节知识。
2.作业: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相关特点。
高中速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3)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三、教学方法
类比、比喻,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是变化的,举例:公共汽车起动时,短跑运动员起跑,飞机起飞和降落等等。这些物体的速度变化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竖直范围内,所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看一组数据: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同学们所熟悉,身边发生的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速度改变最快,谁速度改变最慢。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在初中时,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方法一:比较a、b,经历的时间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9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6m∕s,经过类比后,得到a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比较b、c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6m∕s,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得出b的速度变化的快。
方法三:比较c、d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3,2,0.3,0.2,27。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2、新课教学
⑴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⑶单位:
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⑷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3、课堂练习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错。结合前面小黑板所举的例子,比较乙与丙可知此结论不对。)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错。结合小黑板所举的例子,如丁,虽然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0)
4、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是描述运动快慢。
5、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数据入手,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概念的得出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总结和概括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果断的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一笔带过,把加速的的矢量性及方向判断放在第二课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更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高中速度教案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
2、理解巧妙改变做功倍数的方法。
3、知道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5、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寻找w与v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利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到物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
【教学用具】
长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运动员掷铅球,人推车启动等视频。
师:是什么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生:由牛顿定律知,力是速度变化的原因。
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师: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实验目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师:在实验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既可以考虑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变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引着小车做实验,则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质量及下落的高度来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变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获取的'橡皮筋作为器材之一。
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如何测量?
生:拉力为变力,做功很难直接测量。
师:橡皮筋的拉力是变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计算。
师:那探究过程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关系也可以。
师:那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们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的大小。
师:每次实验对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长度相同,保证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师: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测量。
师:应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气垫导轨配套光电门……)
师:介绍打点计时器。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长木板、橡皮筋、小车、打点计时器组合方案。
高中速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种交通工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析: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经一段时间后变为,那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表示。)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与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与方向相反。,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总结:
匀加速运动:,为正值,与方向一致。
匀减速运动:,为负值,与方向相反。
练习:课本p31,第1题
思考课本p31,第2题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总结:速度、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大小没系。
3.从v~t图象看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1.5—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课后小结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课后习题
课本p31练习五3、4题。
高中速度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理解坐标和坐标变化量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物体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火箭转瞬即逝,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爬.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研究直线运动时,坐标轴上的点x表示物体的位置,两点间的线段Δx表示位置的变化。
2、物体的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
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
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
思考:课件投影图,让学生观察,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分析:显然物体开始是向x轴正方向运动,位移△x=x2-x1为正值;若向x轴负方向运动时,位移△x为负值.
二、速度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内比较位移的'大小;
(2)相同位移时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单位:m/s,常用的还有km/h、cm/s等.
换算关系:
(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速度是矢量.
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6)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相等时间内的位移都相等,运动的快慢程度相同,即速度的大小方向都不变.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某段时间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x/△t
(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者是某段位移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描述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一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或是哪一段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
(1)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2)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3)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的运动方向相同.
(4)物体在从t到t+△t时间间隔内,若△t非常小,以至于△t0,则可以认为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特例: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
[典例分析]
例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3.0×108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一个人看到闪电后5s听到雷声,则打雷的地方离他大约多远?
分析:设打雷的地方到人的距离为x,根据x=vt,可分别计算闪电和雷声传到人所在处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根据条件t2-t1=5s,则可得解。
答案:约1.7×103m
例2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分析:求解平均速度一般由定义求解.
解:(1)设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则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
[课标问题拓展]
从山顶悬崖边释放一小石块,石块下落,以释放点为原点,释放时开始计时,测得其x-t关系如下表:
x/m4.919.644.1
t/s123
根据上表画出石块的v-t图象,x轴向下为正方向,t轴水平向右,每1s为一个标度,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石块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是否可以说石块下落的轨迹是曲线?
解析:建立x-t坐标系,将实验数据一一描点,把所描点
用平滑曲线连在一起,得到的x-t图象是曲线,如图由图象可
知石块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变速直线运动,石块竖直
下落,它的轨迹是直线.
答案:如图1.3—8所示,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说明下落轨迹是曲线.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知道了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能更准确地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是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是不同的,前者跟位移相关,后者跟路程相关.
[板书]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高中速度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2、通过探究加速和减速深刻认识加速度的定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加速度知识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和表达式
【难点】理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内容可说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有没有符合下列说法的`实例?若有,请举例。
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②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思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速度教案13
一、教学:
1.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
(3)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得出加速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例动画激发学求知欲,其探索的。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交流的,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三、教学方法
类比、分析讨论、启发式教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运动,速度一般都是变化的,举例:公共汽车起动时,短跑运动员起跑,飞机起飞和降落等等。这些物体的速度变化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竖直范围内,所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很必要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看一组数据: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所列的是五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它们都是们所熟悉,身边发生的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谁速度改变最快,谁速度改变最慢。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在时,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
方法一:比较a、b,经历的Δt一样,甲的速度变化量为9m∕s,乙的速度变化量为6m∕s,经过类比后,得到a速度改变较快。
方法二:比较b、c它们的速度变化量都为6m∕s,但所用的时间不一样,进行类比后,所用时间越少的,速度改变快,得出b的速度变化的快。
方法三:比较c、d它们的.速度变化是不同的,经历的时间也不一样,那么如何比较呢?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速度的变化量,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多的速度改变快。
师:通常情况下,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物体所用的时间不一样,速度的改变大小也不一样,此时,我们都可以计算平均每秒钟速度的变化量。即第三种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并由此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速度变化的数值分别为:3,2,0.3,0.2,27。
则速度改变的快慢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以上的比较,速度的改变量除以所用的时间,可以反映出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加速度。
2、新课教学
⑴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⑶单位:
请两个同学把小黑板上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丙、丁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⑷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3、课堂练习
1.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加速度就越大。(错。结合前面小黑板所举的例子,比较乙与丙可知此结论不对。)
2.物体的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不可能为0。(错。结合小黑板所举的例子,如丁,虽然飞机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却为0)
4、课堂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要牢牢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前者是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后者是描述运动快慢。
5、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加速度
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变量与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
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七、教学
本节课从数据入手,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概念的得出过程,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培养了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总结和概括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果断的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一笔带过,把加速的的矢量性及方向判断放在课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更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高中速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高中速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线速度的定义,能写出线速度的定义式。
2.通过求解线速度的过程,学习化曲为直的思考方式。
3.感受物理学科前后知识的整体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线速度的定义和定义式。
【难点】理解线速度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呈现大小不同的钟表图片,指导学生思考,钟表秒针的针尖做什么运动,哪个钟表的针尖运动得更快。学生能够回答出,做圆周运动,大钟表的更快些。教师追问圆周运动的快慢如何来描述呢?有此引出今天的课题《线速度》。
(二)新课讲授
1.线速度定义式
(三)巩固提高
思考:某物体做圆周运动的`轨迹半径为一米,运动一周用时5秒,求平均线速度。判断雨天旋转雨伞水滴在雨伞边缘飞出时速度方向的特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2.作业:引导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看一看除线速度外还有哪些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高中速度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加速度》教案04-03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说课稿09-21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案02-27
高二物理《速度和加速度》说课稿10-08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加速度教学反思09-11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09-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09-24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