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妈妈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
2、复习:
①首先来复习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请看屏幕,一起读读: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
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妈妈为题,写了哪两个妈妈?(板书:生身妈妈、祖国妈妈)
他对这两个妈妈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研读课文,并在研读过程中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妈妈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
二、整体读文,初步体会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读课文
2、你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按顺序往后读,大家边听边初步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妈妈和祖国妈妈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妈妈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妈妈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妈妈,以弥补长久离开妈妈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妈妈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妈妈的爱慕,带着失去妈妈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妈妈,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妈妈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妈妈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妈妈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妈妈)
(二)、体味对祖国妈妈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妈妈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妈妈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妈妈,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妈妈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妈妈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妈妈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妈妈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妈妈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妈妈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妈妈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妈妈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妈妈与祖国妈妈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妈妈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偏旁相同的字,注意结构——半包围。
2.通过练习在诗句中填写表示颜色的词,体会诗的意境。
3.连线,了解神话、成语故事。
4.读读背背,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
5.积累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3.写有“日积月累”内容的'小黑板。
4.老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
5.老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6.老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稀里呼噜》的书。
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2.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半包围结构)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同桌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
二、我能填。
1.先弄懂题意,小组讨论。
紫 白 绿 蓝 红 彩 黄
2.指名读。集体齐读。
3.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5.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6.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三、我能连。
1.明白题意,自己连一连。
2.读词语,讲讲这些神话故事。
3.读读背背,记住词语。
4.看谁还能说一些这样的词语。
四、百宝箱。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老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五、大舞台。
1.你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3.配上动作读古诗。
4.根据古诗画幅画。
5.评一评,谁画得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会认的生字,掌握九个会写的生字。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品读诗歌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质疑:课文还有不会读的吗?
3.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4.认读生字并组词。
质疑: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吗?
5.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三、浅悟课文。
1.读文,看看自己都知道了什么?
2.交流。
四、小结。
谈谈自己的收获。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熟读课文,学会抓住重要线索复述故事;
3、理清苏武出使匈奴遭遇的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重点解读“牧羊”部分,体会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受到感染,内化语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乐于将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资料,进入课程
1、自我介绍,一两句话,既简洁,又能引发学生对你的好感。
2、导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杰出的爱国英雄,你幅图画的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经典的故事——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根据它创作了戏剧、歌曲、古典乐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读课文,走进故事。
3、学生自读课文。分两步走;
1)读第一遍,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做到响亮正确流利。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鲈乡小学的的同学读书的习惯真好。课文哪几节具体写了苏武牧羊的?还有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再读课文。
3)议论以下课文还写了写什么?出使、受辱、拒降、牧羊、回国。
4)分节读课文,随机指导。
4、简单介绍西汉与匈奴的情况(有地图最好,历史书上肯定有)及苏武出使的意义,读好第一小节;介绍旌节(字形范写,介绍含义)
二、指导自学,复述课文内容。
1、出示两组词语(组): 突然 翻脸 宁死不受辱 抽刀自尽 派人 翻脸 怒目圆睁 痛骂叛逆 ——提示:有的词是老师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 ——读课文2、3节,练习运用这些词组简要复述故事部分 ——提示方法:读故事性的文章,我们可以找出重点词语(或者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几个重要词语),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将故事复述清楚。
2、生练习抓重点词语,复述苏武牧羊的内容。
1)学生读课文,摘抄词语(提示格式),告诉学生苏武的表现的词语可以不止两个,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确定重点词语,表扬优点。 参考:又生一计 心坚如铁 毫不动摇 忍受折磨 生死置之度外 盼望回国
3)学生再读课文,练习复述。
4)交流复述,评价鼓励为主。(学生讲到“心生一计”要学生将“计”讲明等,注意连贯,但不能简单读书)
三、重点读懂“苏武牧羊”,受到感染,发展语言。
1、教师导语引入:匈奴王十分狡猾,先说苏武参与内乱威逼苏武,不成;后用劝降利诱苏武依然不成;最后又生毒计(激情一点)
2、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
3、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一句一句认真读,体会,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读,教师巡导)
四、小组交流
——苏武以旌节为伴,(两处),体会到什么? ——句子:苏武顽强地忍受取暖 ——幻灯突出来(换色) ——感情朗读 ——想象他还遭遇了哪些折磨? ——联系“旌节”,练习朗读。 ——最后一句:——出示插图,观察大雁,理解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 ——理解苏武的内心;联系“毒计”体会苏武的痛苦与顽强。 ——朗读句子 ——整体朗读第五节。
五、情景练笔,拓展知识。
1、过渡:教师朗读最后一节。
2、穿插一副回国的插图,看图观察。
3、苏武的内心在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个,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选择一个写几句话。
4、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课前预习:了解本文作者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本文的纯洁朴素的语言风格,对作品中感人的故事、人物形象能够分析,感受文本中人与人之间的爱。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思路: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评价任务: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语入: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指导:
1、字词积累:
字音: 拣麦穗 (suì) 磕(kē)碰 戏谑(xuè)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shān)
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
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①.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②.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
“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 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梦想破灭;我: 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
③.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暗线
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精讲精练:.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讲解: 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2、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⑴.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
⑵.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⑶.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⑷.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3、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4.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
⑴.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⑵.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学生读,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⑶.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五、拓展提高:
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师总结: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这样的感情基调的。
3.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八.小结教师总结:
这篇记事散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其实张洁的作品长于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含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教学反思:由于这篇文章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比较的久远,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这在教学中感到比较吃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对时代背景的讲解,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所发生的情景。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蒙迪的坚定信念,体会人物的内心。
2、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重点:理清叙述顺序和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内心,理解重点句。
教学教具:
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方法:
启发提问、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自由轻声读课文
1、课文中有一句话对“永不放弃”这个词语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请同学们找一找画下来。 指读点题句:您可以不改动这个“F”,但我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 理解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在读这个句子时,应把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能够表达他态度的坚决)
2、想象一下,他说这话时。眼睛里会放射出什么样的光芒?
3、谁能扮演一下蒙迪把这句话读一读,让同学们无论从语气中或是眼睛中都能看出你态度的坚决。(2-3人朗读)
4、齐读感受蒙迪态度的坚决!
5、探究正确的理想观:你打算向蒙迪学什么?(看最目标、永不放弃)
描绘梦想部分
1、明确学习方法: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坚定的说这句话呢?文中还有表达他情感变化的段落和句子,请大家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读(句子)——体会(关键词)——悟(内心)——究(正确的理想观)进行小组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2、共同探究
回答问题重点理解兴高采烈、详尽词语的意思。
体会感情:描述梦想是蒙迪会是一副什么表情?(兴奋)。指名读(2-3人)
评价梦想:你觉得蒙迪的梦想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想?(目标远大、美好、也一定是他很早以前就有的理想)
三、“实现梦想”部分
1、引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担心吗? 自读课文:说说他是怎么做才获得成功的? (脚踏实地、不断追求)
2、体会人物内心:想蒙迪会把那份得F的作业放那?看到时他会说什么? 想像画面、体会人物品格!
四、小结
1、重点理解:克利亚老师最后说的那句话怎么读?(高兴、赞赏)指读。
2、人物评价:你如何评价克利亚老师?不同见解给与鼓励!
3、思考: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发言,适时点拨。
五、布置作业
搜集与本科内容相关的格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示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掌握和感悟诗的表示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示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
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
介绍作者和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示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研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实际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身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示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身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掌握,理清思路。
⑴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和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⑵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身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⑶教师根据自身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⑷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⑸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衔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⑴对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笼统概括的逻辑语言是缺乏以体现的。
⑵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⑴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⑵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3-26
语文教案03-28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优秀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1
(精选)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