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3 08:52: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必备(8篇)

语文教案 篇1

  “儿”连在别的音节后面作词尾时,就失去独立性,和前面的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使前一个音节的韵母带上一个卷舌动作的.韵尾,成为卷舌韵母即儿化韵。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同学们别小看“儿化”,它在意思的表达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一、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喜爱的心情。如:

  鲜花儿、女孩儿、好玩儿、山歌儿

  二、有些词儿化后表示“小”、“少”的意思。如:

  小孩儿、竹棍儿、门缝儿、一会儿

  三、有的词儿化后表示温和的态度。如:

  您慢慢儿地说、我和你说说贴心的话儿

  四、有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如:

  盖(动词)——盖儿(名词)

  画(动词)——画儿(名词)

  尖(形容词)——尖儿(名词)

  五、有些词儿化后意思变了。如:

  眼(眼睛)——眼儿(“小洞”之义)

  头(脑袋)——头儿(“负责人”之义)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第19课《创造学思想录》精品教案

  【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创造学思想录=》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通俗阐释的一篇佳作,全文分八章,每章分列小标题,内容上相对独立,但共同围绕创造性思维品质特点和实践意义进行阐述,把深刻的创造性思想阐述得浅显易懂,能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这一单元都是关于创造这一话题的,编者希望学生了解创造,学习创造,运用创造,培养创造性思维,从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而本文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接触到议论文,但对议论文的系统知识、议论文写法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但对议论文的观点及论述有所了解,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已能围绕观点进行较严谨的论述。

  三、教学策略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自主质疑与合作探疑,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初步训练与运用。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也就能由有痕的拔高变为无痕的潜移默化。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效果。

  2.阅读教学一定要紧扣阅读的文本。

  这一课很容易上成一种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探讨的课,虽然那也可以作为一种开放的课型出现,但我觉得语文课上的一切开放都得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而本文如果上成只是探讨创造性思维的课,那么就是片面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对学生的阅读不能形成有效的`推动。因此,本文的教学重头戏还是放在理解文本上,当然在理解过程中允许并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2.让学生学会质疑与探疑的一般方法。

  3.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创造学思想的方法和思维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学会对问题的质疑、探疑。

  难点:文章内容的编排顺序。

  [教学安排]

  1.课时安排:学生基础好的班级可安排一课时,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可安排两课时。

  2.把内容理解放在首位,把文章的写法放在次要地位。

  3.把质疑和探疑作为本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

  (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学生读文章,质疑与初步合作探疑

  1.学生读文章,独立围绕以下方面质疑:你读懂了吗?如果没读懂,你对文中的哪些句子、段落有疑问?如果读懂了,你对全文的内容与主旨明确了吗?

  (学生基础好一点的班级以上这一步安排在课前的预习中进行,从而为一课时完成本文的教学腾出时间;而学生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则安排在课堂上则更有效,因为差一点的学生往往自觉性相对差一些,而这一步如果在课外完成不好的话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2.学生分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小组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教师。

  (这一步很有必要,小组能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一起探讨一些真正属于多数人的疑问和更有价值的疑问。同时这也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3.对所交问题予以归类(按照文章先后及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归类)、公布,全班准备解决以上疑问。

  三、进一步合作探疑

  方式:由学生自主地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以下问题及解决要点:

  1.第一则走题了吗?

  (引导学生从第一则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入手)

  2.本文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内容是如何联起来的?

  (此问题在解决各部分单独的问题之后进行。这样才不至于因题目太大而使学生无力分析。最后让学生找到某些思维的共性,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总结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和方法等。)

  3.看到画面之外究竟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读文本,、文中有什么画面,画面之外又是什么?有什么拓展义?从中告诉我们在思考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4.是不是乱想就好?

  (让学生认真辨析题目)

  5.顺其自然是什么意思?

  (是顺应思维的自然吗?逆向思维。)

  以上问题的探究按照学生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并力求通过一个问题来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顺序是依据文章内容先后,且由局部到整体,由文本理解到拓展延伸。

  (此部分是本堂课最具价值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难操作的部分,因为学生的提问必然是千变万化的,一些生成性问题就此产生,这要求教师既要密切关注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又要时刻调整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部分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

  四、对文章写法的探究

  1.学生整理本节课最值得学习的学习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决议上交。

  2.全班探究,预设:一是思想内容上的启迪(要求用事例来拓展),二是写法(要求用文中例子来阐述)。原则上一听就懂的,前面分析较多的则少讨论,避免重复;同时对本文的写作顺序不作严密性分析。

  五、总结及拓展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由学生总结更能让学生们动起来,其效果比教师的总结更好。)

  2.课外作业:

  就环保问题提出自己新颖有效的小点子,也可不局限于环保问题,实在难以想出好点子的也可收集几条别人的好点子。

  (学生的拓展体现层次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难度的选择,让不同的他们都能有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岭侧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近高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教养: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七个会认的字,掌握“浪花、一会儿、雪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发展: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育:通过理解词句,结合画面促进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句子,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

  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软绵绵的沙滩上玩过?演示CAI课件(画面:课文插图伴有海浪的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金色的海滩和美丽的大海中的浪花。(CAI 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配乐配图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一下读书的情况,这些字词你能读准吗?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标出句子。

  出示课件:这就是金色的沙滩,我是指谁啊?对了,就是和我们小朋友年纪一样大的小女孩,她呀!正坐在沙滩上玩耍!

  2、品读第二句。

  渡:咦!听听,这时候谁来了?(浪花来了!)

  出示CAI,听听海浪的声音

  (1)齐读第二句话。

  (2)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出示:我坐在沙滩上玩耍,浪花看见了,迈着步子,搔痒了我的小脚丫。指出两个句子的区别。(没有了“轻轻地”“悄悄地”)这都是说谁的?

  (3)指名读第二句话

  (4)怎样才叫做“轻轻地走来了”请一个同学来示范一下

  (5)浪花卷上沙滩的声音很小很小,而且啊,他还轻轻地践到了我的`小脚丫上呢!

  (6)读这句话,读出浪花的“轻轻”,浪花的“悄悄”,读得时候要轻要慢。

  (7)自由练习

  (8)指名读,谁能读得更轻!

  (9)齐读

  3、品读第三句

  渡:贪玩的小浪花,悄悄地涌上来,又悄悄地退回去,一次次地把小姑娘脚下的黄沙冲走,她的小脚丫痒痒的就好象被一条毛毛在瘙痒着!你们看小姑娘这时是什么样的?

  (1)看图说说

  (2)指名读第三句(出示第三句)

  (3)它是指谁呀?它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啊?重点指导读好“哗哗哗”。“跑回家”是什么意思呢?

  (4)浪花这个小调皮鬼把小女孩逗得很开心地笑了,同学们你们开心的时候也会笑吗?能笑一个给老师看吗?

  (5)谁能笑着来读读这一句,读得时候注意把“笑得我”连起来读。

  (6)自由练习

  (7)小组选代表比赛读

  4、小结:小浪花呀轻轻地走来,悄悄地给我瘙痒,把小女孩逗乐了,又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跟我捉迷藏做游戏!你们觉得浪花怎么样啊?(板“可爱”)

  你们喜欢可爱的浪花吗?

  5、齐读这一段

  6、引导:老师有点不明白了,这可爱的浪花真能够迈着步子走来,真能够瘙痒我的小脚丫,还能够笑着跑回家吗?小女孩把浪花当作了一个和她玩耍的小娃娃啦!

  (二)第二段

  出示课件:又听这回海浪声大了一点

  渡:不久,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又来了。这回它还是悄悄地来吗?

  1、指名读第二段,标出句子。

  2、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浪花是怎样来呀?

  (2)唱着笑着”,对唱着歌儿高兴地来,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3)找两个人对比读读

  (4)指名读

  (5)齐读

  3、读第二句

  渡:可爱的小浪花唱着笑着跑来,给我带来了许多礼物。有些什么呀?

  1)、指名读第二句话。

  2)、这里有不懂的词语吗?“捧来”谁能做做动作,浪花真有礼貌

  3)、“捧来”了什么?请小朋友到沙滩上找找(贝壳小虾)

  4)、贴词丰富“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复合型的图片)

  5)、还可以是怎样的“贝壳”,怎样的“小虾”呢?(丰富他们的词汇,漂亮的贝壳可爱的小虾等)

  4、读第三句

  看,浪花送她的礼物太多了,她兴奋地说了什么呀?指导注意“装不下啦”向上扬。男女生比赛读

  5、激情引导再读读这一段

  6、小结:你觉得浪花像什么?(板书:小娃娃)而且是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哪些词语说明浪花像可爱的小娃娃?板书:唱、笑、跑、捧。

  (三)第三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淘气、一群。为什么不说像“一个”淘气的娃娃?(有很多浪花)

  三、归纳总结

  1、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浪花像一群淘气又可爱的娃娃?划在书上,然后在班上说一说:(1.迈着轻轻的步子;2.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3.笑着跑回家;4.又唱着笑着跑来了;5.这次它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6.浪花跑去又跑来。)

  2、齐读课文,要读出对大自然的爱,对浪花的爱,要读得亲切,充满感情。

  3、课文中的“我”通过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出了浪花淘气又可爱的动态,把浪花当成了一群淘气的娃娃。出示句子:

  浪花象一群淘气的娃娃。

  天上的白云像飞奔的马。

  彩虹象一座美丽的拱桥。

  仿照这个句子来说说话:

  小狗的脚印像__________。

  弯弯的月儿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象___________。

  四、总结升华: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了?

  板书: 轻轻的 悄悄地

  可爱 淘气 一群娃娃

  笑 唱 跑 捧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词、优美的句子。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欣赏结构美,展开联想,体会文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难点:

  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勤奋学习,健康成长。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小组教学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自然是美丽的,每个季节都有她独特的魅力,不少的作家用他们那颗敏锐的心灵记录下了他们心中的四季美景,今天我就要和同学们一起随着朱自清先生的妙笔去领略春天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春》

  2、关于作者: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朱自清的文学常识,一名同学作记录。一个小组展示,其他组可以补充,同学们选感兴趣的记到自己的资料卡上。

  3、朗读课文:

  A、初读课文,把你认为值得关注的字和词画出来。

  B、小组交流解决画出的字词。

  C、听课文朗读。

  D、自由朗读。

  E、男女生各为一组,以段为单位朗读课文。

  4、课件显示,提醒学生朗读时注意:

  A、生字读音义:

  涨(zhǎng 水位升高)烘(hōng 衬托)薄(báo 厚度小)

  应(yìng 呼应) 散(sàn 分散)

  B、词语:

  1)工夫―功夫:都是名词,常互换使用;表时间多用“工夫”,表本领、能力多用“功夫”

  2)盼望―期望―希望:都可做动词,“盼望、期望”含有殷切等待的意思,语意较重,只能对别人涌对自己,“希望”只是一般的'想想,语意较轻,对别人,对自己都可以用,“盼望”只作动词,后两都还兼做名词。

  3)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4)“吹面不寒杨柳风”:见注释⑤,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一年之计在于春”:见注释⒀。语出萧绎的《纂要》其中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5、梳理课文结构:

  同学们:看看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绘了春天优美的景物?那么,我们就来给这部分内容取个诗意的名字吧!(画春、绘春、绣春等)。

  同样,我们也给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取个名字吧!

  6、用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概括自己读《春》的感受:

  我觉得《春》像一首赞美诗,把我们带进幽深把、美好的境界。

  写好后小组交流,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限三组。

  7、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春草中漫步,闻着春花的芳香,沐浴着春风,淅沥的春雨相随,

  张开臂膀迎接这美好的春天,不知不觉中这节课即将过去,美好的时光总是走得太匆匆,带着这份回味,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的春天吧!

  8、作业:课下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试着赏析文中的一幅画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回、片、皮” 3 个生字。认识“横钩”1 个笔画。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和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放映课件《秋天的菜园》,配乐曲《小燕子》。

  2、看了这丰收的菜园,你想说什么?

  3、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了,故事的名字叫《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生字“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音,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再读课文,要把词句读得正确、流利,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用各种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并给生字组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次、再、仔”是平舌音,“什”是翘舌音、前鼻音,“样、兴”是后鼻音,“么、得”读轻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认识“王字旁”。(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4)回答读课题时提出的问题。A、这句话是谁说的? B、为什么说“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1、自由读文,用横线画出小燕子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燕子妈妈说的话。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燕子妈妈的话要亲切,读出对小燕子的`鼓励,小燕子说的话语速要较快,读出它的高兴。)

  四、指导写字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回”“片”“皮”,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空。认识新笔画“横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卡片。

  二、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练习,并仿照例子练说。

  课件出示:看看 看一看 说说 说一说

  比比_________ 读读___________

  听听_________ 数数___________

  你还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吗?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出示问题。

  (1)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

  (2)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3)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用序号标出来。)

  (4)每次看到了什么?用横线画一画,再读一读。

  (5)教师出示冬瓜与茄子实物,指导学生观察。

  (6)燕子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用符号圈出燕子妈妈每一次夸小燕子的话,读一读,注意读出夸奖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小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课时:1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国xxxx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原名,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长于漫画与散文,漫画有《》,散文作品有《》、《》、《》、《》等。

  初读课文,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惬意()蘸()水门汀()口头禅()

  徘徊()撇()参差不齐()幽暗()

  丰硕()朱砂()

  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

  释义:

  惬意:幽暗:

  疏密:包罗:

  参差不齐:口头禅:

  造句:

  1、搜集鉴赏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2、再读课文,将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遇到的疑难问题:

  初读课文的感受:

  [课堂学习]:

  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生共同纠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

  2、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课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三、探究体验: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爸爸看到了。他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思考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声朗读5、6自然段,回答问题: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像照相。”指导理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过程与方法: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难点 :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

  1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 、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二、重点讲解:

  1 、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终鲜兄弟 期功强近 常在床蓐 猥以微贱 岂敢盘桓 侥幸

  2 、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 、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 )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 224 - 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设疑讨论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典题拓展

  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

  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五、要点总结: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六、训练巩固

  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5-20

语文教案04-22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7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8

语文教案04-29

语文教案05-01

语文教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