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读“残忍”“艰涩”等11个生字词,借助工具书了解“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意,激发自身在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斗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磨练和深沉的爱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带领学生回忆当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会作何反应,由此以设疑形式回到课堂内容,谈谈文中作者不一样的教育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记出不熟悉的生字词,同桌互相交流。
2.教师在ppt上出示生字词,强调读音和写法。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谈谈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三)深入研读
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之后,将班级分成三个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合作理解探究。
1.文中提到“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明确:因为担心、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有多深。(板书“度日如年”)
2.作者在结尾部分说“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为什么要说“磨练自己”呢?(板书“磨练自己”)
明确: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但与此同时,作为母亲的作者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因此作者说“磨练自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总结:读完文章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觉得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以及深沉的爱意;母亲是一个爱孩子、有智慧的人,她虽然和所有母亲一样关心着儿子的病情,但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克制自己的感情,抓住让孩子成长的机会,做到了“会”爱孩子。
(四)拓展延伸
各小组分别讨论:你还看过哪些有关母爱的文章?哪一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自谈谈感受,并派小组代表发言。
(五)小结作业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母亲之间所发生过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把这些值得记忆的难忘经历记录下来,写成小作文。注意学习课文中作者所运用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收上来,优秀习作放至班级“作文园地”展示交流。
五、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记叙性的散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达到掌握整篇文章的目的。回忆我刚才的教学,其实对课文的结构讲解比较粗略,可以把分角色朗读安排在课堂的开头,并引导学生自己找出作者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再进行分析,这样会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语文教案 篇2
单元整体构思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具体内容: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学习步骤:
一、走近消息、通讯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二、走进教材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三、走进社会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四、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读5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用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安慰家人的两句话。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cai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促情激趣:
1、以《幸运大抽奖》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2、体谅中奖者心情如何?
3、师板书课题“中彩那天”,大屏幕出示“中”字读音。
4、齐读课题。
5、理解课题。
二、自读、自晤、合作探究:
1、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一):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的序号,画出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带出的词语,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还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工具书。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依据阅读提示(一),学生自由读文。
3、请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没读熟的句段,并互相纠正读音。
4、指生分段读课文。(自评、互评、师生共评)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练习读课文,准备参加读课文比赛。
6、宣布比赛开始,采用不同形式参赛。
7、以阅读提示为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二):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2)有不理解的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在你反复读也读不懂的问题上做上记号。
(二)按照阅读提示(二),小组讨论学习。
(三)汇报交流。
三、识记生字:
1、每组组长借助课后生字表,检查本组组员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教师指导齐读新词。
3、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4、打乱顺序读本课要求学会的.字。
5、教师指导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6、在小楷本中书写难记难写的字。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读了生字,写会了难记的字,熟读了课文,而且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录。
2、整理问题,逐题探究。
(1)将学生所提问题归类,集体讨论。
(2)教师指导有感情读所理解的句子。
(3)学生练习有感情读文。
二、引发辩论,勇于创新:
1、小组讨论车还与不还的问题,组织素材,说清理由。
2、学生分正反方进行辩论。
3、台下的学生做补充说明。
4、教师小结。
三、总结全文,领会主旨:
1、指导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设计板书。
2、教师总结。
四、作业设计:
1、想象: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心情如何?都说了些什么?
2、将自己的所想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12、中彩那天
诚实+信用=财富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笋芽儿的可爱、勇敢以及春光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收集有关笋芽儿的图片、实物等信息材料。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叫──笋芽儿。大家都很喜欢笋芽儿,是吗?那你们回去以后都做了些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构建角色
1、老师也很喜欢笋芽儿,我回去后画了一幅画,出示图片(笋芽儿睡觉图),你看到了什么?
2、是啊,春天已经到了,可是笋芽儿还在泥土里睡觉,这可把春雨姑娘和雷公公急坏了,你们听他们正在呼唤笋芽儿呢!
播放课件:
雨声 雷声
3、你们想不想像春雨姑娘和雷公公那样去唤醒笋芽儿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学谁呢?
学生自由读书1~3段。
4、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一、三自然段:
⑴ 你喜欢谁?为什么?
春雨姑娘。
⑵ 你为什么喜欢雷公公?
练习用粗重的嗓音读好第三段。
⑶ 指导学生想象雷公公的话。
三、朗读品味,进入角色
1、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笋芽儿醒来了,你们瞧:
播放笋芽儿的成长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些句子也向我们描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呢?请小朋友们去读一读,找一找。
3、你最喜欢哪里的笋芽儿?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相继学习课文)
娇气的笋芽儿(2节):
郎读──评议。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象撒娇的样子、动作、神态,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节。
勇敢的笋芽儿(4节):
抓住“扭着身子,一个劲儿”体会笋芽的勇敢与向上,朗读指导。
高兴的笋芽儿(6节):
钻啊,钻啊,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此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6小节。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春天的美丽表现出来。
小组合作。
引读:
笋芽儿看看这儿,看看哪儿,怎么也看不够,她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快长大!”
课件演示竹子的拔节。
师范读:
看,笋芽儿脱下一件件衣裳,长的多快啊!他已经从一个娇气的笋芽儿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
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怎么样?请同学们读一读,说一说。你们觉得谁最适合来演这株健壮的竹子?
从学生形体理解“健壮”,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语气。
四、小结升华、拓展角色
1、笋芽儿从一个娇气的孩子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他站在山冈上,心里多么自豪啊!此时此刻,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不能忘记春雨、太阳、妈妈对他的帮助)
2、是啊,笋芽的`成长离不开春雨姑娘的滋润、离不开太阳公公的爱抚,更离不开妈妈的照顾与关怀。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他才成长的这么迅速与健壮。
3、在你们的成长中,一定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关心与帮助,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五、作业超市
从下面的作业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题去完成:
1、我会写:
小朋友,你能接下去写几句吗?春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画:
笋芽儿是怎么长成一株竹子的,你知道了吗?请你接下去画一画。
(别忘了给每幅图取个名字哦!)
3、我会背: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会把他背下来吗?和你的同桌比一比,看谁背的正确熟练有感情!
你得了几颗星:☆☆☆☆☆
你的同桌得了几颗星:☆☆☆☆☆
你喜欢老师为你准备的作业吗?你还想做什么呢?快快行动吧!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解读:
本篇是科普说明文,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可读性强。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接着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而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然后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最后得出结论: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目标预设:
1、课前布置学生通过预习,让学生读通课文,自学生字,并结合课文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有关词语。
2、在学生能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初步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3、通过品词读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增加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后语文活动的拓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三、设计理念:
1、把与文本的对话上升到与作者、与母亲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而触摸到作者那颗滚烫而焦灼的心,去体味地球母亲的那份无私而悲凉的情,以唤起学生人性的感悟。
2、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对文本的阅读感悟,都力求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鉴于与六(3)班学生尚在磨合期,所以兴趣引路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如用“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的方法,目的在于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
3、在阅读中注重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领悟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灵魂,从而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注重课前资料的积累,课中资料的揉合,课后向外的无限延伸,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四、过程展示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兴趣)
1、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事情。
2、引导学生质疑,引出课题。
3、通过读题,初步感知。
4、检查预习情况,触摸学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读出意)
1、再用心读课文,猜想老师会提什么问题?
2、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帮助梳理。
3、预设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2)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
(3)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4)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
(5)前面说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说这些资源可以长期给人类做贡献。这样不是矛盾了吗?
(6)生态灾难到底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威胁呢?
(7)40万亿公里之外有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呢?
(8)为什么说建造移民基地是遥远的事情?
(9)为什么说地球很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三)抓住感受,品读课文(读出形)
1、说说自己再一次读课文后的感受。
2、这些感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请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重点是课文3——8自然段)。
4、读着读着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四)连词成段,回归整体(读出味)
1、根据板书,把这些词串成一段话,读一读。
2、把串成的这段话和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五)补充材料,升华情感(读出情)
1、听老师读一组数字,有什么感受?
2、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六)课外延伸,倾诉感情(读出魂)
1、再看下面一段数字(用多媒体打出),又有什么感受?
2、请带着这种感受,向全人类我们的发出呼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此时,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想对所有的地球人说些什么?想对还在破坏周围环境的人说些什么?还想对你自己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4、查阅相关资料:查阅与地球、与环境相关的资料,开一次主题班会或搞一次语文活动课(教案另定);推荐课外书:《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作者:姜戎)
五、课后反思:
1、本节课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感受”一词来贯穿全文,学生的情感由兴趣起,随思维升,最后达到高潮。但课后回忆一下,在本节课似乎过渡地张扬了人文性,没能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落实到课文的局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工具性来凸现人文性,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一个值得反思和继续探究的问题。
2、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弱化学生怕提问题的心理,此节课我设计了“猜猜老师将会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手段,虽然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但有没有把学生引向去揣摩老师的心里而提问题的轨道,使学生所提出的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而是为了迎合老师而提出的并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一点有待于去检验。
3、为了体现一篇课文完整的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过多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使本节课的容量过大,导致中间的某些教学环节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整堂课给人一种”赶场子“的感觉。如何使自己的`课堂从从容容地教,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过,是下次一定得克服的弊病了。
六、教研组评价:
1、从本节课上我们看出了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从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帮学生梳理问题、引导学生不露痕迹地解决问题等环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学机智,这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地方;从设计的“猜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这样的教学手段上可以看出老师很注重教学的策略和艺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是这一策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有见解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并没影响学生提问题的导向。
2、黑板上板书的问题,擦掉问号后变成课文的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连成一段话。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因为学生的问题是无法预料的,将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变成组段的关键词,是课堂教学智慧的展现。
3、本节课超时7分钟,之所以导致超时,是因为老师设计的环节太多,一节课就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贪多必将导致浮浅。
4、整体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学生发言面较窄,至少有10个左右的学生游离在“边缘地带”。
5、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但深度不够,有些问题解决得不彻底。比如“地球是可爱的,同时又是容易破碎的”。“可爱”和“破碎”学生感悟不彻底。
七、专家引领:学校教科室聘请的两位专家参加了听课评课,以下是总结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
1、对于评课的导向,首先得贯穿新课程的三位目标,在课堂上如何将三位目标进行融合是关键。当然,对不同的课型,三位目标所呈现的强度不太一样。《只有一个地球》从体裁上看,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但文笔生动感人,所以不一定非要呈现出说明文的特征,对这篇文章宜以感情线为主。整节课老师带领学生抓住“感受”品读全文,方向是对的,但老师在课堂上又过度地张扬了情感,而忽视了对文章重点词句的深刻感悟和理解。
2、新课标尽管提倡语文课堂要立体多元,但“一课一得”仍然要提。怎样在一节课中去突出一点,这是老师们今后在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一节课有一个亮点,出现一次高潮,那么,我们就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3、突出学生主体应该是在教师导引下的主体,对学生提问题一定要有一个导向,不能任由学生思绪满天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这样不至于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支离破碎”。比如:对于这一课,学生提了十几个问题,哪些是知识性问题?哪些是情感性问题?哪些属课内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要放到课外解决的问题?要进行归类,才能有的放矢。
4、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师的意识中是应摆在首位,但在学生进入情感状态后,要呈现认知目标,落实知识目标,这样才能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融合。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3、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语文教案 篇7
1.初步阅读。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了鲸哪些方面的知识,弄清课文条理。
2.小组合作学习。在大致了解课文结构和内容以后,告知学生马上要召开一个“科学新闻发布会”。要求人人争当小科学家,准备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前提是必须读懂课文。然后,让他们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填写下面的表格。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科学新闻发布会。创设新闻发布会的'情境,教师作主持人,让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鲸研究专家”,汇报有关鲸的研究成果。每个小组可以有选择地围绕一个方面重点深入地谈,以此促进学生消化吸收课文的内容和语言,有意识地把认识事物、学习语言、发展能力和训练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还可以允许学生把课前阅读收集到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介绍,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四字格下面的双横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看图和学文,使学生了解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互信互爱,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题,出示图画,设问揭题
1.在学习之前,教师出示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进行猜谜活动。(谜底:画)
2.谈话揭题:学校里的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两幅“校园里的画”(教师板书课题)。
3.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l)读准“板、弹、恳”的'前鼻音,“炸”的翅舌音,“思”的平舌音以及多音字“血”的音。
(2)注意“夸、划、救、串”的间架结构以及笔顺,指导书写练习。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观察插图,运用比较,培养能力
1.依文看图,训练观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观察图画。
(2)分别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画。提问:想一想谁在画画儿,都画了什么画?
2.缘图悟文,强化学法指导。
(1)看图找段:
①指名朗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卡佳和“我”在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些什么图画?
②让学生围绕这段内容回答,从而理清写作顺序:卡佳画一艘军舰——“我”画炸 弹炸军舰,水兵们都落水——卡佳“救起”被炸的
水兵,坐上小船驶向岸边——“我”画鲸鱼张开大嘴吃水兵。
③教师总结:通过他们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你知道了什么?
(3)品词诵读:要理解自然段中语句的意思,必须要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以词义贯穿句义。
①图文结合,形象理解词语:“不服气、救起、生气”等。可以教学生看插图解释“生气”、“救起”,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服气”,变抽象为形象。
②诵读指导:在读第四自然段中的“说实话”“可是”时语气强调得要重些,表示“我”的心虚;“拿起”朗读时语速要快,强调“我”的嫉妒心;“一个个”读时语速要慢些,表示“我”的得意。
3.自学第六、七自然段。要求:
①回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的方法:看图找段、读文析句、品词诵读;
②依照这个方法进行自学。
三、联系实际,发散思维,续编故事
1.朗读表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分组竞赛朗读,集体朗读)。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课文的主要情节,加深理解。
2.复述故事:指名让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看图简要地解说课文内容。
3.续编故事,发展思维:卡佳看到“我”满脸不高兴的样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9-08
语文教案(经典)09-11
(经典)语文教案09-18
(精选)语文教案09-22
语文小学教案05-20
语文教案05-20
语文教案04-30
语文教案05-01
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