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5 08:26: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精华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了解梅花的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外祖父有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了解梅花的高尚品格。

  2、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借助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大平台。

  【教学方法】 读解析评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老师要求同学在各种媒体中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板题:梅花魂;齐读课题)

  二、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要求:老师先来朗读一遍课文,希望同学们边听边思考:文中写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配乐《红梅赞》)。

  3、引导解决以上问题。

  4、学生质疑。

  三、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梅花的高尚品格,明白题目的深刻含义

  1、课文描写了五件事,同学们认为哪些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回答

  ⑴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⑵ 朗诵咏梅的诗。

  ⑶ 教师引导学生解疑。

  师小结:是啊,从外公的言语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外公不仅爱梅花,更爱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人物,……这一个个不肯低头折节的形象,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具有梅花品格的人激励着外祖父,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不曾忘记梅花的秉性,不曾忘记民族的根,让我们带着对梅花以及具有梅花品格的人的敬意,大声齐读外公的话。

  四、扩充“思乡”内容

  1、从来“故乡”这个字眼就是让人心中感到温暖,让人不禁落泪,外公那份无尽的相思,不仅感动了他的家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千百年来,“思乡”也是人们吟诵的最多的主题,谁能给我们背一首?

  2、老师推荐一首诗。

  3、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五、作业教案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这是一参观记,写参观张大爷庭饲养场的所见所闻,赞扬张大爷运用科学办饲养场。全文按参观顺序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写"我"去参观张大爷的饲养场。第二段,详写我在张大爷家看到饲养的鸡、鸭、猪、鱼、貂和种的庄镓。第三段,写我参观的感受张大爷过用科学,办了个食物链饲养场。第二段是重点段。

  2课文内容通俗易懂,课文后练习题又了各段的的段落大意,宜于训练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运用段意归并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廛的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3能用"既……又……""不但可以……还可以……"造句。

  4了解农村家庭副业生产的发展,了解提高经济效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理解饲养场的食物链的五个环节及其作用。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既……又……""不但可以……还可以……"造句

  四、教学准备: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2学习第一段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什么是链?有谁知道什么叫食物链?

  (2)是一参观记,写参观的文章一般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会写些什么内容?

  (3)让我们跟着小作者也去参加一下"食物链饲养场",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2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哪部分是写参观的经过的?

  3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新词,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4自学检查。

  (1)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读音要注意的是:圈舍厨房沼气渣寿发酵

  字形要注意的是:酵貂

  词义要了解的是:圈舍发酵利润淤泥

  (2)校对作业本第1、2题。

  (3)指名分节读课文,讨论分段。

  5学习第一段。

  (1)齐读,说说读了第一段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时、地、人、事)

  (2):参观记一般都会在文章的开始交代清楚这个要素。

  (3)概括段意。

  6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说说我参观了食儿物链饲养场以后,有什么感受?

  (2)概括段意。

  (3)自读第三段,画一张"食物链"草图。

  (4)交流:

  (5)看了这张草图,有什么想法呢?

  (6)齐读第三段,完成作业本第7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食物链环节及作用,感受运用科学搞家庭副业的好处。

  2运用段意归并法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

  3会用"既……又……""不但可以……还可以……"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感受到科学办食物链饲养场真好,那么,到底食物链具体是怎样排列的,各环节什么好处呢?让我们学习课文第二段。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完成:

  ①在食物链草图上补充内容。

  ②填表:

  食物链上的环节作用

  (2)交流:

  说说食物链饲养场的优点。(没有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维持了生态平衡,保护了环境。)

  (3)结合回答填表内容,分析:

  ①每天早晨把清理出来的鸡鸭粪放在缸里发酵,消毒扣与饲料混合喂猪,既省钱,猪又长得好。("省钱"和"长得好"是这一环节食物链的两个作用,是并列的`,所以"既……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几件事或一件事并列的几个方面。)

  ②猪粪放进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不但可以烧水做饭,还可

  以用来照明。

  ("烧水做饭"和"照明"有递进关系,因此加点的词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示后面的意思比前面的意思更深,更进一步。)

  (4)要求学生运用以上关联词采用课文内容来说话。

  (5)齐读这一段课文,想想:课文第二段哪些是我所见?哪些是我所闻?用不同符号划下来。

  (6)交流并概括段意。

  (7):写参观的文章往往开头交代记叙文的四要素,正文写所见所闻所,最后写参观的感受。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4作业:(1)作业本第3、4、5、6题。

  (2)课外阅读有关食物链的书籍。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说学情学法

  由于初中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颂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说教法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深沉。学习此诗,重在诵读。但诵读不能停留在同一层面,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体验和领悟。于是我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诵读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2、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由《三国演义》主题曲,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设计话题引出叹世、怀古是散曲流行的题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怀古的名篇。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 踌(chóu) 蹰(chú)阙(què)兴(xīng)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通过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合作探究

  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文言的习惯。(具体操作: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教师点拨总结后,课件出示译文:

  华山的山峰像赶集一样汇集一方,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澎湃,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峻.抬头望西都长安,心头感慨万千.我从秦汉故都旁经过,看到成千上万间宫殿都化为了泥土,不禁感伤无限.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这篇初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此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戏曲素养。

  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

  3.注意课文内容的 详略与表达中心的 关系。

  4.了解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

  5.理解关 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

  1.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

  2.对声音的描写。

  3.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声音的描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爱看电影、电视剧。好的电影、电视剧往往以它生动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吸引着我们,令人难以忘怀。作者看了一场戏,过后留给他的是什么印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看戏》。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从 音、形、义几方面检查)。

  铿锵 颦 婀娜 蜃楼 屏住

  例:颦Pín 〔皱眉〕〔上下结构](为加深印象介绍“东施效颦”的故事)

  2.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 题 :

  ①本文描写了 什么?

  明确:描写了群众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

  教师补充:京剧堪称国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完美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为此,我想同学们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为生活在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度感到骄傲、自豪。

  ②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的热情观众和热情艺术家。

  三、阅读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1.画出表现观众情绪变化的词句。2.画出揭示本义中心的句子。

  集体明确后,板书

  (二)引导学生体味“膨胀”与“涨”,以此强调“关键词句的含义”。(板书)

  明确:“涨”是水位升高,这里比喻观众情绪逐渐高涨,呈渐变的状态。“膨胀”则有激荡起伏之势, 呈热烈欢腾的状态。

  (三)找学生读课文1、2段,要求其余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出场内外的气氛。

  明确:“静静的”。

  (四)思考讨论:

  为什么突出“暑气并没有收敛”,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为什么强调剧场“人挤得非常满”?

  明确:突 出“暑气并没有收敛”,是为了以气温烘托观众的心情,人们不顾暑气炙人,争相观看梅兰芳演戏,说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在广大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声望。

  强调公园和剧场“是静静的”,渲染演出之前的气氛,是为了说明观众静候演出开始,表现观众对于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的渴望心情。有这位艺术大师的演出,剧场就成了艺术的圣殿。

  强调剧场里“人挤得非常满”,是为了说明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五)比较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模拟作文”,寻找差距,体味课文开头两段的精妙之处。

  (六)速读第三段

  要求:

  1.画出两个比喻句。

  2.画出介绍剧情的句子。

  讨论两个比喻句的作用。

  明确:“蜃楼”、“彩霞”两个比喻将京剧舞台的美感形容得非常出色。

  思考讨论:本段关于剧情的介绍,从文章整体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为什么?(板书:学习重点1)

  明确:写得简略。因为本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穆桂英挂帅》的具体剧情与这个中心意思关系不大,所以写得十分概括,免得冲淡了中心。由此,我们大家要注意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取决于中心的需要。

  (七)学生阅读“模拟作文”,画出表现女主角上场时观众情绪变化的 词句,画出描写女主角歌声的词句。

  (八)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

  (九)声音是无形的,难以描摹,那是不是就是说“是无法用语言所能形容的呢?”复习《老山界》中关于声音描写的语段。

  (十)本文的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声音的呢?

  (板书:学习重点2)

  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完成下列问题:

  1.女主角上场,观众的情绪有何变化?

  2.作者是怎样描写声音的?

  启发讨论后明确:

  观众情绪的变化:“这个平静……的掌声”。

  板书:暴风雨、雷鸣。

  “对声音的描写”,注意引导学生体味绝妙之处。

  “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两对反义词把歌声形容得神奇美妙。

  思考讨论:“歌词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 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 人的心里……”四个加点的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明确:四个动词不能互换。珠子从一笑一颦,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像断了线的珠 子,往下去,只能说“滚”;一粒一粒的珠子着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只能说“滴”;珠子从地上反弹到空中,余音缭绕,只能说“溅”。梅兰芳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滚、滴、溅、落”,四个动词字字准确、贴切。

  自由读第四段,加深印象。

  对照板书,试背本段。

  四、布置作业

  1.用彩图描绘观众的热情。

  2.写一段再现声音特点的话。

语文教案 篇5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生活中如果有人问你“你听得见吗”,你也许会不屑一顾。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却偏偏叫做《你一定会听见的》,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吗?

  2、标题为一句省略条件的条件复句,如果将句式格式补充完整,将会是“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如果你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将空格填上,那你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二、阅读与理解

  1、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所说的“听见”,与我们一般而言的“听见”意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所说的“听见”似乎很难做到,但作者坚定的告诉我们“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告诉我们“听见”的方法了吗?

  听需要用心灵感受,需要感性

  3、作者举出“聪明人”与“木头人”两种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来倾听生活?

  听需要用头脑辨别,需要理性

  在生活中需要积极,主动,独立的思考

  4、默读文章,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

  三、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1、反复设问,突出悬念

  连续反问,自然过渡

  分类讨论,说明道理

  提出建议,首尾呼应

  2、文章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

  【教学总结】

  这篇课文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结合课文这一特点以及双语班的学生对字词表层意思能够领会,但语感不强,对课文中好词佳句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一特定的情况,我准备创设了一堂情境优美,通过多层次朗读品悟课文内容为线索的自主学习课。

  我先用“试试你的听力”游戏导入新课。通过游戏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调动学生去感觉有声世界的生机勃勃和丰富多彩,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采用配乐渲染自由朗读课文、语言赏析朗读和点评、和小组对抗赛式朗读,并且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老师最后总评一下。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和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从心灵中去感悟声音世界的美好。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和想象训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成功点:

  1、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采用音画等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创设了轻松、优美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朗读品悟、自主质疑、合作讨论、探究解决等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增进感情交流,体验成功乐趣。

  2、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平等对话,创设了浓厚的“民主气氛”。

  在生活感悟(感声篇)环节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生活中最喜欢的声音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声音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有的学生说喜欢听老师的批评,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进步,感到老师的关爱,有的说喜欢听妈妈的声音,因为感觉到被爱,有的学生说喜欢听音乐,因为有时候心烦了就想歇一歇……学生的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举起,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文学习拓展到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在“仿写”部分,

  采用“读一读,填一填”在补充作者原文的基础上再根据语言逻辑,拓展排比句的方式进行。再次练习朗读课文,并把自己补充的内容加在里面。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说“这就是你和作者合作的一篇作品。”

  从简单仿写入手,调动了学生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连平时不喜欢思考的差生也能回答出,让我得到了意外之喜。

  4、最后在音乐声中结束,善始善终。

  不足:

  1、《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写作者内心感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教学应该加强朗读。应该说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点,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能本堂课容量设计过大的缘故,导致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充分。如果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再充分一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走进作者描述的声音世界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效果可能会更好。

  2、由于是挂牌课,字词句篇在早读预习课前就解决了,没有在本课进行展现,使课堂不够完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出12组反义词,积累词汇。

  2、了解反义词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3、结合画面或生活情景,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出12组反义词,积累词汇。

  教学难点

  了解反义词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情景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景

  同学们已经学过许多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词吗?(学生举例)这样的词我们把他们叫做反义词。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反义词的的游戏。

  出示情景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反义词?(指导学生说话要完整,如:大树长的高,小树长的矮。反义词是高和矮。)

  二、识记生字(高、矮、长、短、宽、窄、幼、粗、细、内、外)

  1、同学们找到这么多的反义词,快读一读你能认识它们吗?

  2、请同学们再读黑板上的字,你有什么发现吗?(这些字连起来都是词语,比如高矮,长短,宽窄,老幼,粗细,内外)

  3、单独看每个字的意思,和它们组成词语后的意思一样吗?(组成词语后的字意思没有改变,这样的一个词表示两种意思。)

  4、再读这些词,记住字形。

  三、试验演示“轻重”和“深浅”并识字。

  1、拿出一个气球和一块石头,谁能从老师手中拿的`这两样东西,判断出一对反义词来?

  2、用两个同样装水的瓶子演示深浅

  3、出示卡片“轻重深浅”开火车认读,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学习其他生字

  1、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生字,它们找不到它们的反义词朋友了,看看你能认出它们并帮他们找到朋友吗?(在黑板上分两排贴字卡:生、正、动、虚、死、误、静、实)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生字

  2、看书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三、完成书后习题

  四、布置作业:收集一些反义词,自己编成对子歌。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上周我们学习了两个拼音宝宝,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复习a、o以及它们的四声。今天我们果果班又来了一个拼音宝宝,你们想认识它吗?

  二、学习单韵母e

  1.我们先来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出示e的纸质图)告诉学生这就是e,并带领学生读2两遍,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这个e字宝宝可调皮了,它跑到电视上了,你还认识它吗?请学生自由读,再次纠正发音。

  2.学习e的四声

  e字宝宝也有四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呢?你们猜猜看。

  出示e的四声,让学生字试着读一读。(贴在黑板上)

  ē指导学生朗读

  é出示白鹅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的名字,这就是鹅的名字。

  我们来听一首关于鹅古诗《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青波。

  再出示拼音é,学生认读。

  ě指导朗读,组词:恶心。

  è指导朗读,老师提问,小朋友肚子饿不饿,学生回答。饿了,一会儿表现好的小朋友老师奖励好东西给她吃。

  现在我们再来说一说它们的名字,老师带小朋友们齐读e的四声。

  请学生个别读,纠正发音。

  三、巩固

  小朋友们记住它们的名字了吗?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

  1.课件出示e的四声,不同顺序,请学生辨认。

  2.老师发拼音卡片学生认读(每个学生一张不同拼音的卡片)。

  3.老师将四声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读音找对应的'字母。

  四、书写(机动)

  1.它们的名字我们都记住了,小朋友们想不想写一写呢?

  2.出示四线三格,你们还认识这个叫什么吗?

  3.这里有三个家,你们猜e字宝宝会住在哪个家?

  4.出示四线三格中的e,再次带学生读一读。

  5.出示e书写笔顺,带领学生书空。

  6.老师范写

  7.学生描红仿写。黄新怡粘贴

  学生跟老师读拼音

  学生看着电视屏幕再次读e。

  学生自由猜测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经验试读e的四声。

  学生看图说名称。

  学生跟着读儿歌

  学生跟着老师说词语。

  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说饿还是不饿。

  学生跟老师读

  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导

  学生认读老师出示的四声名称

  学生根据读音找对应的字母,说的同时可以组成词语说。

  学生回忆四线三格,说出它的名字。

  学生猜测

  学生书写

  板 书 设 计

  e

  ē é ě è

语文教案 篇8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

  方式所见所遇感慨

  上山徒步登山

  (1-6)勃朗峰美丽景色惊叹

  美好联想

  下山雇车旅行

  (7-11)幽默风趣的“车夫”幸运

  轻松愉快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

  可见,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

  见课文第1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

  (1)远望勃朗峰: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

  (2)登山勃朗峰: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

  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这样的旅*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说话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观峰远望:V字形壮观周围山峰形状多样美景独特:华彩变幻,如肥皂泡(联想)下山遇车夫车技娴熟说话风趣轻松愉快

  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那么,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回顾教案11-17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3

语文教案04-13